본문 바로가기
中文

世上沒有「疑似」

by 시앙라이 2008. 2. 19.
DfVddu/5ekk4RR+nyGoR6w==

不是談裸照,不是談愚蠢瘀爆的警方,只是談語言。

昨天
古德明在蘋果的專欄談到「疑似」的英文,值得節錄如下:

「疑似」就是「懷疑相似」。大家都覺得相中人似是阿嬌,那「似是」怎麼還要懷疑?

李白有一首《靜夜思》說:「床前看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」又有一首《望廬山瀑布》說:「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。」杜甫有一首《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》說:「松下丈人巾屨同,偶坐似是商山翁。」「似是」、「疑是」意思差不多,總之不等於「定是」,偏偏今天中文卻要架床疊屋,意思於是變得非驢非馬。

 

「疑似阿嬌的裸照」英文直譯就是nude photographs of a woman suspected to resemble Gillian Chung,但這樣的廢話會把外國人笑死。「疑是阿嬌的裸照」或「似是阿嬌的裸照」,英文一般說法是nude photographs purportedly of Gillian Chung或nude photographs of a woman resembling Gillian Chung。Purport是「聲稱是」或「像是」的意思,有「不一定是」含義。

今天,讀英文往往比讀方塊字舒服得多。人家的文字一般不會詞不達意,要你一邊讀一邊猜度作者要說的是什麼。大國崛起?新中國連像樣的文字都沒有。



有說,中文不是一種優良的法律語言,我認為頗有道理,因為英文是拼音文字,
大部分音節本身並無意義,創造新詞很容易,新詞的意思較為固定,不易扭曲。但中文造詞是以字(學術上稱為語素或詞素)為單位,我們都知道,單字本身也是一個有意義的詞,在造詞方面往往受制於單字原來的意思,詞義也容易被人用單字的歧義來扭曲。

舉個例子會更易明白。例如purport,將之拆成pur、port兩個音節,雖然port有其解釋,卻不是這個詞的詞根(意義來源),所以不會造成歧義。至於中文,
最近便有個例子,早前李怡把「虛偽陳述」的「虛偽」(misrepresentation)抽出來,偷換概念成形容人格的「虛偽」(hypocrisy),聽來合理,但將兩個概念換成英文,便知道是兩碼子事。

英文也有歪曲意義的例子,例如市場主導的傳媒常說英文public interest既是公眾利益,也是公眾興趣,所以滿足讀者八卦心也符合公眾利益,明顯是刻意歪曲。但據我觀察所得,中文是比英大更容易扭曲的。

中文詞彙的定義不比英文嚴謹,意義容易滑移,可能受制於構詞的詞素本質所影響。這個結果有好有壞,好處是中文有語帶相關、含蓄隱晦、惹人暇思的特質,像水墨畫的留白,文學作品因而留下大量的思考空間,故中文比英文優美,
適合情感表達,多看古典文學作品一定能領悟這一點。可是,其優點正正也是其缺點,用於法律語言,便不夠嚴謹,遜於英文了。

「疑似」就像「過去的歷史顯示」、「過去的經驗告訴我」那樣,都是架床疊屋,(歷史和經驗當然是過去的),但卻不易讓人發覺當中的邏輯問題。有一派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決定一個民族的思考模式,陶傑也常常叫人學英文來提升邏輯思考,看來,也不幸地,有點道理。